用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用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伊凡:在生活中,找到直面现实的勇气,告别逃避心理吕克:在事业上,明确内心真正的向往很重要,否则只会心猿意马,一事无成男孩:在爱情里,忠于内心所爱,才会收获真正的幸福写在最后
文 | 卧猫
莎士比亚说,“有些人只拥吻影子,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。”
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批评的意思,好像在指责一些人没有真切地活在现实生活里。可是读完《偷影子的人》,我忽然感觉到,如果我们的影子就是我们的内心,那么每一个追逐影子的脚步,都是在朝着幸福迈进。
《偷影子的人》是法国作家马克·李维的第十部作品,这位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,连续12年摘得“法国最畅销作家”荣誉。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阅读他的作品《如果这是真的》时,仅仅看了两页书稿,就立即重金买下了电影版权。
马克·李维的创作风格温情而风趣,他擅长用娓娓道来的方式,猝不及防地带给给读者温柔一击。《偷影子的人》同样是一部充满柔情的小说,它叙述童年、讲述友情、诠释亲情、诉说爱情。马克·李维用他独特的写作,带给了读者治愈般的阅读体验,以及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。
知名艺人吴佩慈说,“什么样的一本书,会让你看完想静静淌着泪回味一下,同时感到温馨、诙谐、爱、喜悦和哀伤,这么复杂却又纤细的情感交织出这本《偷影子的人》。好想知道我的影子会说出我的什么秘密?”
合上书,我也有同感。我想马克·李维创作《偷影子的人》,是希望借影子的名义,让人们明白该学会忠于内心,去积极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。
伊凡:在生活中,找到直面现实的勇气,告别逃避心理
伊凡是学校的警卫,他有着并不幸福的童年。小的时候,他最害怕的东西是黑夜,每到夜幕降临,他都希望大人可以关上百叶窗,以防止黑夜溜进来,防止孤独与恐惧将他重重包围。
这种对黑暗的极度恐惧,源自他的童年经历。伊凡他从未得到过母爱,他不曾有过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安稳感觉。
长大后,伊凡留在了学校,做了一名警卫。他把他的整个人生都锁在学校的工具间里,他只想守住那一点点关于母爱的温存。他从未有过踏出学校,从未动过去寻找全新人生的念头。他的世界是昏暗的,面对时间和成长,他永远是一副逃避的姿态。他只默默躲在那间小小的工具间里,他说,那里有妈妈写给他的信,有关于妈妈的回忆,有他一生都渴望紧紧握住的温暖。
如果不是那场大火,伊凡的人生可能会永远消沉和黯淡下去。伊凡的工具间在大火中彻底被烧毁,即使他拼了性命去挽救那间小房子,拼了性命去挽救他一生幸福的回忆,大火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一切,只留下一个伤心无措又孤独无望的伊凡。
那时书中的主人公还是一个小男孩,他有着独特的本领,他能听见所有人影子的倾诉。早在大火燃起之前,小男孩已经和警卫伊凡成了朋友。当伊凡向他倾诉他失去了妈妈写给他的信时,伊凡的影子却告诉了小男孩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。伊凡的母亲在生下伊凡之后就死了,她从来没有给伊凡写过信。伊凡口中的信只是他自我欺骗的谎言,他太渴望母爱,太渴望温暖了。
“妈妈的存在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,一口无法被填满的悲伤之井,而伊凡只能用杜撰出来的信,为这口井封上盖子。”
小男孩决定帮助伊凡,当伊凡从旧工具间残存的一截木头底下发现了那封信,伊凡的心活了过来,小男孩的计划也得到了圆满的结局。
那是一封充满母爱的信,是小男孩让他的妈妈写给他的。信中,妈妈说,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他将来可以开心茁壮地成长。这封信被小男孩伪装后埋藏在工具间的废墟中,伊凡于一周后发现了它。伊凡认定这是母亲写给他的信,他终于感受到了一直渴望的温暖,也明白了他此后该如何过一生。
“其实待在这里这么多年,我都活在过去,把自己禁锢在童年里。但是从今以后,我就自由了,我还有时间去弥补,我得去建立一个真实的人生,一个让我最终会得到幸福的人生。”
如果说人的生命可以有两次开始,一次是从母胎中呱呱落地,另一次就是找到人生的意义。从此勇敢面对,积极向前。
吕克:在事业上,明确内心真正的向往很重要,否则只会心猿意马,一事无成
吕克是小男孩的朋友,他们从小一起长大,在彼此的童年的记忆中,留下了很温暖的回忆。吕克的爸妈经营着一家面包店,吕克从小对未来没有过多期许,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要接管面包店,要成为继父亲之后的又一名面包师。但在吕克心中,他真正的梦想是做一名如查布洛先生一般的医生,他于惨淡的现实生活中,一边怯懦着,一边渴望追逐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长大后,吕克如预想的那般,不大甘心地学起了父亲的面包师手艺。而儿时听他诉说梦想的玩伴——小男孩,却就读于医学院,即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。
当长大后的这对朋友再次重逢,吕克的影子向男孩诉说,希望吕克可以有追求医学梦想的机会。在男孩的帮助下,吕克的父亲终于答应让儿子踏上追梦之路,吕克拿着家中提供给他不多的钱,开始了触摸梦想的生活。
然而,理想与梦想的不同之处,就在于想的时候,一个是脚踏实地,另一个是如入云端。成为医生的求学之路,曾无数次出现在吕克的梦里,让他对眼下的面包师生活多有不满,并对医院里的生活充满渴望。可当他真正走上这条他以为光鲜灿烂的道路时,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。
“我过去捏的是面团,不是活生生的血肉;我过去割开的是面包,不是沾满血的衬衫和长裤,尤其我从没听过奶油面包濒临死亡的悲鸣,即使我往它头上扎上一刀。老友啊,我真的在自问是否适合这一行。”
有的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很渴望的梦想,其实只是一个幻影而已。只有真正触摸到它,我们才会明白,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。
在吕克的事业问题上,他一出生就遇到了自己一生最钟爱的面包事业,但他的心里还长着一株成为医生的嫩芽,他无法忽略它。因为这个梦想,他整日闷闷不乐,心猿意马。唯一的解药就是让吕克真正踏上寻梦之路,当他终于过上他期待过的生活,现实反而教会他,什么才是最适合他的。
韩寒导演的电影《后会无期》中有句经典台词,“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人生,耳听前人的经验并不能让我们真正领悟,而只有切身去尝试和体验过,才会明白,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。
只有明确了内心的真正渴望,才会告别碌碌无为的日子,过上为所爱奉献一生的充实生活。
男孩:在爱情里,忠于内心所爱,才会收获真正的幸福
伊丽莎白是小男孩在童年时认定的“真命天女”,而班级的“恶作剧大王”马格是他的头号情敌。因为这位他们同时爱上的女孩伊丽莎白,小男孩成为了马格的眼中钉,肉中刺。他童年时的校园生活在马格的霸凌与欺压下过的相当悲惨,当伊丽莎白与马格手牵手站在操场的七叶树下,小男孩更是品尝到了挫败与失落的滋味。
在一次假期里,小男孩的母亲带他去海边度假,他因此认识了又聋又哑的特殊女孩克蕾儿。在小男孩眼中,克蕾儿最迷人的特点是她的安静,除此之外,她还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,她的笑如大提琴般悦耳动听。小男孩与克蕾儿相处了一生中难忘的六天时间,一开始,他盼望着把克蕾儿向全班同学讲起,因为他相信这样将会给伊丽莎白的内心造成一定的震动。可是随着他与克蕾儿的相处,他真正爱上了这位与众不同的女孩,伊丽莎白在他心中已经无足轻重,克蕾儿成了他心里更加耀眼的女神。
假期结束后,小男孩不得不与克蕾儿分离。原本约定以后每年夏天都要为克蕾儿来一次海滩,可从那之后,他却没有得到机会去履行他的诺言。克蕾儿像梦一般在他的生活里消失,留在现实里挥之不去的是伊丽莎白和马格。
“两年后,我吻了伊丽莎白,她的吻既没有蜂蜜的味道也没有草莓的香味,只有一种对马格报复的香气,证明我从此跟他一样了。连续三届当选班长终于赋予了人相当大的影响力。
亲吻后的第二天,伊丽莎白和我就分手了。”
同伊丽莎白的恋爱,并不是出自小男孩的内心。这种没有真心的爱情,他从中获得的仅仅是一种报复的快感,而后则是长久的落寞与失望。
苏菲是男孩在医学院时的拍档,一直以来,他们的感情只是朋友间的友谊。但苏菲女性的魅力让男孩对她产生了肉体的冲动,他错把这冲动当成爱情,和苏菲有了错误的开始。
苏菲是爱男孩的,但男孩并不爱苏菲。在男孩的若即若离中,苏菲一次又一次受伤。终于,在一次共同去往海滩的旅行中,记忆唤起了男孩对克蕾儿的爱,他的心里重新开始为爱变得滚烫。此时不知身在何方的克蕾儿让他魂牵梦萦,而陪在他身边的苏菲,却倍感孤单。
同苏菲的恋爱,只是激素作用下的肉体冲动。一场没有心灵悸动的爱情,它的状态只能是一方歉疚,一方落寞。
当男孩被爱驱使,长途跋涉只为探寻克蕾儿的下落;当他飞奔在地铁的长廊间,只为早点赶赴克蕾儿可能就读的学校;当他精心装扮自己,欢欣雀跃又惴惴不安地来看克蕾儿演出;当他激动又忐忑地坐在克蕾儿楼下去细数每一位进出的居民,只为了解克蕾儿是否单身;当他恳请杂货店老板修好多年前的老鹰风筝,只为唤起克蕾儿对他的回忆;当他让老鹰风筝飞到克蕾儿窗前,细心留意她的一举一动。我们终于看到了真爱的模样。
同克蕾儿的恋爱,才是两颗真正相爱的心产生的碰撞。真爱就是无论天涯海角,无论时光之隔。它来不得半点将就,它必须赤诚。因为只有忠于内心的爱,才配得上真正的收获美满与幸福。
写在最后
在《偷影子的人》这本书中,作者巧妙地用影子象征了每个人真正的内心。
书中说,“ 人们连他人都不关心了,更何况他人的影子。”而我想说,我们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去静静地听一听影子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吧。因为那就是内心的声音,请认真倾听,而后认真践行。
戴安娜·弗里兰说,“美好的人生仅此一遭,须知你所求,亲自践行。”
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肆意而潇洒地过一生,不委曲求全,不曲意奉承。只为自己内心,只因心之所愿。
无论面对生活、事业、还是爱情,只有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人,只有忠于自己内心声音的人,才能真正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!
卧猫:站着坐着不如卧着,我是喜欢读书和写文的卧猫。
喜欢我的文字,就关注我吧!
赞赏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
VIP部落 » 用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用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伊凡:在生活中,找到直面现实的勇气,告别逃避心理吕克:在事业上,明确内心真正的向往很重要,否则只会心猿意马,一事无成男孩:在爱情里,忠于内心所爱,才会收获真正的幸福写在最后